在一份名为《中国中写作业压力报告》里就显示,中国学生每天写作业 2.82 小时,91.2% 的家长都有过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其中高达 78% 的家长是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而因为“写作业”而引发亲子矛盾的家庭比例超过 75.79%。

“陪写作业”已经成为一些家长眼里的“高危工作”,其实陪写作业不仅仅是中国家长心头的一座大山,在美国家长眼里,也同样如是。《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里提到了 9 个可以培养出来的小习惯,也许能够给各位“舍命相陪”的家长一点启发。

按学科分类摆放好的活页夹整整齐齐的、旁边还有一打全新的笔记本,正等着被启用……这些为新学期而准备的学习用品都满载“承诺”——好好学习。

然而对于家长而言,从一只刚刚削好的新铅笔,到连一篇作文都还没有完成就变得无精打采的孩子,这个转换并不需要很久。

不过不要叹气,这里有一些具体的建议帮助解决写作业“难”这个问题。

其实不论孩子多大、遇到了什么难题,家长都可以鼓励并帮助孩子们将完成作业变为一个更加自然的日常规律。

那么首先,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去建立一个整齐有序的写作业空间,这个空间能够帮助孩子们方便地找到重要的学习资料;其次,晚上必须提前做计划,列出第二天的事项清单,并分清主次。

然后就是作业本身,许多孩子提起来那些作业,都会痛苦不堪,抓耳挠腮。通过过去我们对于孩子写作业的观察,其实这里面难题有三个,它们导致孩子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压力变大:第一,拖延;第二,作业量大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下手;第三,总是忘记已经学过的知识。

当孩子面对这样三个难题的时候,理想状况是,家长能在孩子阶段就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完成作业的习惯,这样等孩子进入高年级之后,就不会再需要来自家长太多的监督和指导。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可能无法每时每刻地陪在孩子身边指导他们写作业,那么,以下这些方法可以让大家进行尝试。

面对做事拖延的学生

1、减少、远离潜在分心的事物

许多学生写一点作业,就要去刷一下自己的微博、微信。所以,在他们做作业的时候,最好把手机放在够不到的地方,或者是在做作业时彻底关掉手机,以及关掉电脑上相关聊天、沟通软件的声音和信息提醒功能。

确实,这很有可能会让孩子发脾气、会引起家长与孩子们的冲突,但必须承认的是,这是一场值得打的战争。例如,我们可以在家里指定一块区域,把暂不使用的手机和电脑放在那里,家长在这时也要以身作则,划定界限,把自己的手机和电脑也放过去!

2、记住:每天行动的规律性、一致性是成功的关键

从根本上来说,如果完成作业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这本身就能缓解孩子的焦虑,使他们感到可靠,家长可以帮助他们每天下午都遵循基本一致的顺序和步骤来完成作业。

因作业量大而感到不知所措

无从下手的学生

3、提前计划

对家长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计划流程对孩子常常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孩子们能看到怎样安排一系列的工作任务。当你出门办事、计划一次旅行、完成工作上的一项任务时,试着让孩子参与进来,让他们明白“事先定计划”的意义。然后利用某个固定时段(一般周日最佳)和孩子坐下来一起为下一周做计划。

其实,作为一个学生,应该学会将一个复杂任务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自己能力可及的任务的方法,然后在日历的对应时间上标记出截止这一天应该完成的事项,从最终作业需要完成的日期开始倒推计划,从而完成所有主要任务和包含在其中的子任务。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个作业目标可能就是周二前看完一本书,周三写一篇读书报告。到了中学阶段,就可能是完成某个科学项目的研究。学生进行越多的计划实践,就能越早变得更加独立。

4、时间预估

让学生练习预估完成每一项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并制定相应的时间表。即便预估的不准确,这个过程也能帮助他们在多项任务并行时,自发思考最佳时间安排,不至于所有事情都堆到截止日期之前,临时抱佛脚。

5、先做最困难的事

大多数孩子的本能是先完成有意思的任务或最容易完成的任务,但其实他们应该从最难的任务开始做起。不然就会变成,他们不得不在筋疲力尽时,要完成写出学期论文的大纲这个最挑战脑力的任务。

如果家长鼓励孩子先完成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他们就能把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最难的作业上,之后完成简单的、自己擅长的部分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总是忘记学过的知识的学生

6、帮助他们循序渐进

分阶段熟记知识,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前进。

学生面临海量材料需要记忆时,可能会不知所措、总是忘记那些已经学过的知识。这时候,家长们可以建议孩子根据距离考试的时间还有多久、考试会涉及的知识模块把材料切分成一系列的小模块进行记忆。

比如,如果我们把历史考试的学习模块分成 3 份。第一天就第一个部分的知识进行学习,第二天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天复习第一、第二两个模块,接着用第四天的时间再继续学习第三个模块。

通过这种方式,等到学到第三个模块时,也还能记住第一个模块学习过的内容。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通过复习和重复强化记忆已经学习过的内容。

7、使用视觉工具帮助理解和记忆

有的学生会通过创建图表或其他图像工具来把信息更好地整合在一起。例如,如果要通过文字描述清楚细胞运作原理,这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转换思路,用图表的来呈现就会容易很多。

图表可以根据相同的标准(形式、功能、地点)来提炼、组织、归类大量不同的信息来源(细胞的组成部分),形成一个分门别类的简单介绍,方便我们记忆。

有的学生则更乐于利用叙述、讲故事的方法来将想法和内容联系在一起。比如如果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把发明家是怎样基于前人的成就来进行自己的工作,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这个发明产生的原因,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发明家的姓名和发明的内容这样干巴巴的信息。

8、不要抄近道,踏下心来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学习材料

把信息写下来,要比打在电脑上更容易记住,我们知道这听起来很老土,但是确实有用。如果孩子觉得亲笔写下来太麻烦,那么还是应该在电脑上建立自己的学习计划,而不是借同学的材料。

建立学习计划是内化学习内容的关键步骤,因为主动学习永远优于被动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口头测试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很有用,这种口头测试帮助他们知道哪些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了,哪些知识还需要复习。比如使用学习应用软件 Quizlet 等线上资源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直接测试词汇量,但如果是涉及较为复杂知识的考试,这款软件就没有那么奏效了。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应最大程度地利用 Quizlet 来制作自己的学习材料,而不是依赖其他人发布的现成材料。

学多少、学多久才算呢?

另外,还有一个和“做作业”相关的难题——有的学生就算已经学习了很长时间,也仍然认为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有一些学生则连书都没怎么翻开过就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了。

那么到底学多少,学多久才算合适呢?

9、使用模拟测试

要决定学多少时间才算够,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把有可能会考到的内容进行当堂测验或写作。一开始,学生能做到口头复述材料,然后把所有没记住的内容写下来,帮助记忆。

再往下,他们就能从课本内容中进行抽查、用课堂笔记、作业、学习指南进行模拟测验。如果学生在口试和笔试中都能熟练掌握知识,那么学习时间应该就够了。

家长应该现在就和孩子一一讨论这些学习习惯,这样从开学第一天起,孩子们拥有的就不仅是削好的铅笔、充足的文具,还可以拥有一个关于学习如何拥有好的学习习惯的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