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似乎已经变成了中国的特色词汇。被称为“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和衡水中学就以其全面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而闻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刷题”。

然而这股“刷题”之风,不止存在于升学压力较大的高中,反而越来越往低年段吹。问一问中的孩子们,哪一门学科是他们“刷题”最多的?

数学绝对位列榜首。孩子们谈“数”色变,就是因为源源不断的数学题让他们苦不堪言。为什么刷题会成为不少学校、家长热捧的“秘方”?刷题的目的何在?刷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应试教育制度,为了让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因此,刷题就是用最短的时间读懂题目和问题,并且理清思路,让学生短时间内接触大量的题型和各种方法。刷题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

刷熟题 

把会做的题练熟,培养“题感”,即看到类似的题目就能马上给出解题思路。

刷熟题常常以“计时练习”为主,把一些积攒下来的经典题目凑成一张卷子来做,比如的10分钟口算练习、专题应用题练习等。

2

刷错题

针对容易出错的、没有完全掌握的题型,需要重点理解题目的考查知识点、梳理出关键信息、掌握解题思路,才能顺利“通关”。

有些教师会让学生整理一个错题本,但错题本的意义不仅是记住某道题的答案,而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某些薄弱的知识点和题型。

孩子数学不好,给孩子刷题有用吗?

3

刷难题 

这是奥数训练常用的方法,但刷难题的目的不在于题量,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可以让数学能力较均衡的学生之间组成合作小组,收集一些大家不会的题目,让学生轮流来当“老师”看答案、给提示,帮助其他学生一步步解题。

刷题要建立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的数学教育似乎一直都把重点放在了“how(怎么样)”上,也就是怎样去解题上。但其实更重要的事“why(为什么)”。

孩子们也许知道很多数学公式和定理,对这些公式的原理并没有真正理解,认为没有必要去了解,只要会用就行了。

罗博深教授说,在学习数学的初期,这种重视“how”的数学教育模式也许的确可以提升孩子的解题速度,帮助他们在考试中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但是到了后期,如果孩子需要学习更多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搞清楚“为什么”才能让孩子的数学层层积累,层层跃升。

刷题要主动思考,而不是记忆重复。一些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刷熟题上,做题非常快,但如果见到从没见过的题,就跳过去换一道。

这其实在大量地重复已有的逻辑和思维模式,巩固的只是“计算能力”,而逻辑能力和抽象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

刷题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做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才能解出的题,做只有25%~75%的可能性做对的“难题”,并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而非一味地重复做那些做对几率达到90%以上的题目。

培养解决难题的信心,而非高分的信心。有家长担心:孩子因为做不出这些比较难的题目而对数学失去信心了怎么办?

罗教授这样说:“如果孩子们的自信因此而消减了,是因为孩子们已经养成了‘如果做数学题,就应该得到 90多分的习惯’,这其实是非常不好的。”

高分培养起来的自信心是非常脆弱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选择轻生;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因学业压力而患上“忧郁症”……

要培养孩子通过解决问题获得自信心——当他看到一个难题,不知道该怎么做,就必须“发明”一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真正的好题,并不是“难”在需要用多么高深的数学定理去解答,而是“难”在需要孩子们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去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被激发了创造力,也培养了数学思维。日积月累,他获得将是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自信。所以刷题不是不可以,而要在刷题后思考题目背后的深意。